一、“任重”:培训工作承载的核心使命与现实需求
服务产业升级的 “人才适配” 使命
随着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、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传统劳动力技能与产业需求的 “断层” 日益明显。继续教育学院需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(如:院校师资继续再教育;社会配置缺失人才再教育;人工智能应用教育、工业机器人操作、数字化营销等),帮助体质和企业职工、转岗人员实现技能迭代,这直接关系到社会各区域及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。例如:多地继续教育学院与当地工业园区合作开展 “订单式培训”,但如何精准对接企业动态需求、避免培训内容滞后,成为核心压力。满足终身学习的 “全民普惠” 需求
从社会各阶层的需求来看,退休人员的 “老年大学” 课程,到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、考证培训,再到工勤技能人员及乡村振兴中的农民技能培训(如电商助农、特色种植养殖),继续教育的服务对象覆盖全年龄段、全职业群体。尤其在 “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融合” 的政策导向下,学院需兼顾 “普惠性” 与 “专业性”,平衡公益属性与可持续运营,才能更好发展和延续。落实政策要求的 “刚性任务” 压力
国家层面先后出台《职业教育法》《“十四五” 继续教育发展规划》等政策,明确要求继续教育学院承担 “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不低于 50%”“技能人才培训总量超 3000 万人次 / 年” 等硬性指标。地方政府也常将工勤技能人员培训、农民工培训、社区教育等任务纳入学院考核,任务量与考核压力持续增加。
二、“道远”:培训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深层瓶颈
内容与需求的 “错位”:滞后性与同质化并存 1)滞后性: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周期缩短(如 :全民终身学习所需各类知识的,AI 领域约 6-12 个月更新一次核心应用),但培训教材编写、师资储备的周期往往长达 1-2 年,导致 “教的用不上,用的没教过”,导致不能学以致用。 2)同质化:多数学院的热门培训集中在会计、人力资源等传统领域,而新能源、跨境电商、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培训能力不足,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。
师资与资源的 “短板”:实战能力与协同不足 1)继续教育的师资多为高校在职教师,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企业实战经验,难以传授 “落地性技能”;而企业技术骨干虽实战能力强,却缺乏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能力,“双师型” 师资缺口巨大。 2)资源协同不足:高校、企业、行业协会等主体各自为战,培训场地、设备、课程资源难以共享(如企业的先进生产线无法向学院开放用于实操培训),导致培训成本高、效率低。
模式与体验的 “僵化”:传统形式难以适配新需求
多数培训仍以 “线下集中授课” 为主,难以满足在职人员 “碎片化、移动化” 的学习需求;同时,实操培训、案例教学、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占比低,导致学员参与度不高、培训效果打折扣。尽管线上培训逐渐普及,但 “重形式轻效果”(如刷课、代学)的问题尚未根治。评价与反馈的 “缺失”:效果闭环尚未形成
目前培训评价多停留在 “课程完成率”“考试通过率” 等表面指标,缺乏对学员 “技能提升度”“就业转化率”“企业满意度” 的长期跟踪反馈,导致无法及时优化培训内容与模式,形成 “培训 - 反馈 - 迭代” 的良性闭环。
三、“破局”:推动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
构建 “需求导向” 的培训内容体系 1)建立 “产业需求调研机制”:定期联合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发布 “技能需求白皮书”,动态调整培训方向。 2)开发 “模块化、微课程”:将复杂技能拆解为 15-30 分钟的线上微课程,适配碎片化学习;同时保留核心实操内容的线下集训,实现 “线上 + 线下” 融合。
打造 “双师双能” 的师资队伍 1)推行 “师资双向流动”:高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实践,企业技术骨干通过教学能力培训后担任兼职教师。2)建立 “师资资源库”:整合区域内高校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的优质师资,实现跨单位共享。
创新 “场景化” 的培训交付模式 1)推广 “沉浸式实操培训”:与企业共建 “实训基地”,让学员在真实生产场景中练习技能。2)利用数字技术赋能:通过 VR/AR 技术模拟高危、高成本的实操场景(如电力维修、化工操作),降低培训风险与成本。
完善 “全链条” 的效果评价机制 1)建立 “三维评价体系”:从 “学员反馈”(满意度)、“技能提升”(实操考核)、“社会价值(就业 / 创业成功率、企业评价)三个维度评估培训效果。2)设立 “培训效果跟踪期”:对学员培训后 6-12 个月的职业发展进行跟踪,形成闭环反馈,用于优化课程设计。
深化 “多方协同” 的合作机制。 构建 “政 - 校 - 企 - 协” 联动平台: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,高校提供师资与课程研发能力,企业提供实训资源与就业岗位,行业协会提供标准与需求对接,形成 “优势互补、风险共担” 的合作模式。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