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秋意染上心头:面对“悲秋综合症”,你可以这样做
当秋意染上心头:面对“悲秋综合症”,你可以这样做
秋风起,落叶黄,你的心情是否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凉意?
亲爱的同学们,不知不觉,校园里的梧桐叶已开始泛黄飘落,傍晚的风也带上了丝丝凉意。秋天,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,在文人墨客笔下是“天凉好个秋”,但在我们的一些同学心里,却可能悄悄滋生出一股难以名状的低落、疲惫和忧伤。
如果你最近感到:
情绪莫名低落,提不起精神,对往常喜欢的事情也失去了兴趣。总是觉得很累,睡不醒,浑身乏力,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。容易焦虑、烦躁,或者感到莫名的空虚和孤独。
食欲和睡眠习惯有明显改变(要么暴饮暴食,要么吃不下;要么失眠,要么嗜睡)。
别担心,你并不孤单。这很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悲秋综合症”在作祟。它并非一个严格的临床诊断名词,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季节出现的情绪困扰,在医学上,它与“季节性情绪失调”有很多相似之处。
为什么秋天容易让人“emo”?
这并非是你“矫情”或“想太多”,其背后有实实在在的科学和现实原因:
1.阳光的“撤退”:日照时间变短,阳光强度减弱,会直接影响我们大脑中两种关键神经递质的分泌:血清素(负责快乐和安宁)水平下降,而褪黑素(负责睡眠)分泌增加。这会导致情绪低落、精力不足和睡眠紊乱。
2.环境的“暗示”:秋风萧瑟、万物凋零的景象,很容易引发我们关于“结束”、“离别”和“时光流逝”的联想,潜意识里触发了悲伤的情绪。
3.生活的“变奏”:对大学生而言,秋季学期意味着暑假的彻底结束,学业压力陡然增加,社团活动、各类考试接踵而至。从假期的放松状态切换到紧张的学习节奏,本身就会带来压力,与“悲秋”情绪叠加,更容易让人感到不堪重负。
给心灵穿上“秋裤”:几个温暖你的小方法
面对“悲秋”,我们并非无能为力。就像天冷我们会主动加衣一样,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些特别的呵护。心理中心为大家准备了几条“心灵秋裤”,请查收:
1.主动“追光”,拥抱太阳
阳光是天然的“抗抑郁剂”。趁天气晴好,每天争取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,到户外活动20-30分钟。在校园里散散步,在操场跑跑步,哪怕只是坐在长椅上看看书,让阳光洒在背上,都能有效提升血清素水平,改善情绪。
2.动起来,让身体先快乐
运动是驱散阴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。它不仅能产生让人愉悦的内啡肽,还能有效缓解压力。你不需要进行高强度训练,快走、慢跑、瑜伽、跳绳、跳操都是很好的选择。约上好友一起,效果加倍!
3.营造温暖“小环境”
你的宿舍环境会极大地影响你的心情。可以尝试:
增加暖光源:换一盏暖黄色的台灯,夜晚开启时会显得格外温馨。
整理书桌: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有助于减少内心的混乱感。
添点“生活气”:一个可爱的保温杯、一条柔软的毯子、几盆绿植,都能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感。
4.用社交和美食“充电”
高质量的陪伴:别把自己封闭起来。主动约朋友一起吃顿热乎乎的火锅、聊聊天,或者一起看部喜剧电影。真诚的交流是情绪的“解毒剂”。
温暖的食物:适量吃一些温热的、能带来慰藉的食物,如热汤、粥、红薯、坚果等。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糖分,它们可能会让情绪波动更大。
5.接纳情绪,与它和平共处
请告诉自己:“在这个季节感到有些低落,是正常的反应。”不要因为自己“emo”而自责。可以尝试写写日记,把纷乱的思绪记录下来;或者进行正念冥想,只是静静地观察和接纳当下的情绪,不评判,不挣扎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:
如果上述方法尝试后,你的低落情绪依然持续超过两周,并且严重影响了你的日常学习、饮食和睡眠,请不要独自硬扛。
这不再是简单的“悲秋”,而可能是情绪在向你发出更重要的信号。主动寻求专业帮助,是强者和智者的行为。
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。
我们在这里,愿意倾听你,陪伴你,并为你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。
愿这个秋天,你不仅能收获知识的果实,更能守护好自己内心的晴朗与温暖。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