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“内在批判者”声音太大了吗?
你的“内在批判者”声音太大了吗?
“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,你根本就是能力不行。”
“别人都那么优秀,就你什么都做不好。”
“你刚才又说错话了,大家肯定在笑话你。”
这个住在我们脑子里,时刻准备着挑刺、贬低、预言失败的“评论员”,就是我们的「内在批判者」。
它可能源于我们过去经历的批评、过高的自我要求,或是社会比较的压力。它的初衷也许是想保护我们、激励我们做得更好,但方式却像一位永远板着脸的教练,只会让我们感到疲惫、焦虑和不自信。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学习,如何调低这个批判者的“音量”,给内心更多温柔与力量。
第一步:识别“内在批判者”的声音(嘿,我抓到你了!)
首先,我们要学会辨认它。它的声音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:
1.非黑即白:“如果这次没考到第一,我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。”
2.灾难化想象:“这次面试搞砸了,我永远也找不到好工作了。”
3.乱贴标签:“我真是太‘笨’/‘懒’/‘没用’了。”
4.“应该”句式:“我‘应该’做得更好,我‘不应该’犯这种错误。”
小练习:找个安静的片刻,回想最近一次让你感到挫败的事。当时你对自己说了什么?把这些话写下来。当你把这些话白纸黑字地呈现出来时,你会更清晰地看到它们有多“苛刻”和不公平。
第二步:挑战它!与你的批判者“理性对话”
识别出之后,我们就要像一位友善而坚定的辩手,来挑战这些不合理的想法。
1.寻找证据:
批判者说:“你这次演讲糟透了,全场都在走神。”
你可以问:“证据呢?真的有‘所有人’都在走神吗?有没有人点头或认真在听?我是不是顺利讲完了全程?”
2.换个视角:
批判者说:“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,太丢脸了。”
你可以问:“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犯了同样的错,我会怎么对他/她说?”你大概率会说:“没关系,人都会犯错,下次注意就好啦!”那么,请把这份善意也留给自己。
3.重新定义:
批判者说:“我完全失败了。”
你可以改写:“这次的结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,但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。我从中知道了哪里可以改进。”
第三步:培养你的“内在支持者”——学习自我同情
如果说“内在批判者”是严父,那“内在支持者”就是慈母。它的核心就是「自我同情」——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。
自我同情不是为自己找借口,而是承认:“是的,我现在很难过,这很正常,我允许自己有情绪。”
这里有三个简单的小技巧,帮你开启自我同情模式:
温柔的触摸:在自我批评时,尝试将手轻轻放在心脏位置或脸颊上。身体的温暖触感能瞬间激活我们的关怀系统,让情绪缓和下来。
改变自言自语的方式:把对自己的称呼从“我”换成你的小名或“你”。比如,不要说“我太没用了”,而是说:“[你的名字],没关系,你已经很努力了。”距离感会带来奇妙的安抚效果。
自我同情休息术:当压力山大时,在心里对自己默念三句话:
“这是一个痛苦的时刻。”(承认痛苦)
“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,其他人也会经历。”(共通人性)
“愿我能善待自己/愿我能给自己需要的关怀。”(静观当下,传递善意)
最后的悄悄话:
亲爱的你,请记住:你是一个人,不是一个超人。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、不断调整的过程。
那个“内在批判者”或许不会完全消失,但通过练习,我们可以让它从“主角”变成“背景音”。当它的声音再次响起时,希望你能够微笑着说:
“谢谢你的提醒,但我知道,我已经做得很好了。现在,请把麦克风交给我的‘内在支持者’。”
如果你觉得这个“批判者”的声音过于强大,自己难以应对,随时欢迎你来学院的心理健康中心坐坐。和我们聊一聊,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,而且拥有更多支持你的力量。
愿我们都能,对自己温柔一点,再温柔一点。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