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杨下的 “生命听诊器”
--------刘海军教授援疆支教纪实
2025年教师节之际,“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”的主题响彻神州。在西域喀什的金色胡杨下,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、山东省第六批援疆教师刘海军,正用听诊器与粉笔的双重坚守,书写着跨越万里的教育传承故事,为我校健康医学院的医学人才培养注入沂蒙力量。
跨越山海:为那束“渴求知识的目光”而来
2024年8月,承载着对口支援的使命,刘海军教授告别家人,跨越天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,来到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医学院。临行前,女儿与儿子泪眼朦胧的追问 “爸爸,为什么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”,在他站上我校现代化智慧教室讲台的那一刻有了答案——台下不同民族学生眼中,那抹纯净、炽热的求知目光,与20多年前他在村小当代课教师时,一年级孩子望向知识的眼神如出一辙,“这目光穿越时空,是他扎根边疆的初心”。
初入喀什,刘海军教授迅速克服地域气候、生活习惯差异,第一时间投身学校工作。新生开学季,他顶着烈日驻守迎新现场,与我校教师并肩为疆外学生及家长答疑解惑,从专业发展到就业前景,用细致讲解消解顾虑;他还结合自身 “从农村靠教育走向城市”的成长经历,为医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指导,将“开学第一课”上成温暖的 “引航课”,帮学生在离家万里的校园找到方向。

匠心施教:让医学教育“扎根泥土”
作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,刘海军教授始终践行 “医者匠心、师者仁心”。在我院主讲《诊断学》《健康评估》等课程时,他打破“理论灌输”模式,将自己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真实病例融入教学——用“无影灯下的手术细节”拆解复杂病理机制,用“诊室问诊的典型场景”讲解诊断技巧,让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,其教学效果获学生与我校教学督导组专家一致好评。
针对我校成人教育班中,来自基层医疗机构、医学基础薄弱且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维吾尔族医生学员,刘海军教授更是倾注心血。他重新梳理教材、重塑教学模块:通过临床操作视频直观演示,用本土化病例组织小组讨论,以临床思维训练题强化实践能力;同时手把手教大家使用医学专业数据库检索文献、运用 DeepSeek工具高效提问,从“授人以鱼”转向“授人以渔”。当看到吐尔逊阿依・玉素甫、努尔买买提・艾赛丁等学员答对复杂病例分析题时的兴奋神情,他坦言“这份成就感,与成功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别无二致”。

赋能成长:为边疆教育“留下火种”
“教育援疆不是‘走过场’,要留下带不走的能力与资源。”这是刘海军教授常说的话。支教期间,他在完成教学与督导工作的同时,主动“加码”:放弃休息时间指导2名学生备战 2024“一带一路”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临床技能诊疗大赛,从操作规范到心态调整全程陪伴,最终带领学生斩获优秀奖,为我院赢得荣誉;作为主持人,他牵头申报并获批我校首批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,搭建起“医学+思政”的教学模板;针对边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求,他深入我校青年教师群体调研,申报的“对口支援专项”课题成功获批山东省教育教学课题,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。
从教多年来,刘海军教授早已将教育的热爱融入血脉 ——发表教科研论文30 余篇,主持省市级课题 10 余项,获“临沂市优秀科技工作者”“山东医专最美教师”等荣誉,还被聘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。在我院支教期间,这份热爱更显厚重:回山东医院带教查房时,昔日学生(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)主动上前合影,“您说‘医学容不得半点马虎’,我一直记到现在”;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发来致谢信息,“老师的鼓励,让我走出了学历自卑”。这些瞬间,让他更深刻体会到“教育是心灵的唤醒,是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
胡杨为证:让“生命听诊器” 永续传承
如今,行走在喀什街头,远望成片的金色胡杨林,刘海军教授总说:“心中的关爱、胸前的听诊器、手中的粉笔,是临床医学教师永远的‘初心符号’。” 支教期间,他以 “少一些浮躁,多一些行动”的坚守践行“知行合一”,认真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。

刘海军教授期待,我院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滋养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生命听诊器”,如喀什的胡杨般,在新疆大地、帕米尔高原上扎根生长,散发持久生命力;而他自己,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,把沂蒙教育的初心播撒在边疆,为我院医学教育事业发展、为教育强国建设的 “西域篇章”贡献力量。

用户登录